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640

摘要

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3.21亿+职场人用户,月活跃用户数5127万+;其中约8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跨城求职者。

2022年流动人才特征逐渐恢复至2019年水平。从性别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6%,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30岁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职总体的61.1%,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5%,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8%,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0%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等,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2021年明显增高。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从结果看,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2022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0.7%、26.8%,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占比,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线城市集聚。2)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看,2022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3%、-0.5%、-0.5%、-4.3%,一线人才聚集放缓,二线人才小幅流出、三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入,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重点城市:京沪苏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沪深广占比小幅下降。北京前期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2年继续创新高,主因收入水平较高、人才引进政策放宽等;上海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全国第一,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落户政策放宽等;深圳虽然2022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但人才依旧净流入,人才集聚明显,主因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等;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流出目标城市的第1位;广州近年人才净流入且稳定,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苏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宁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杭州2019-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始终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电商等产业发展迅速且平均薪酬超越广州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成都2022年人才流动情况恢复至2019年水平;苏州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2022年GDP居全国第六,同时离上海最近、区位优势明显;武汉2022年保持人才净流入趋势,主因“学子留汉”政策实施效果好,落户门槛宽松;无锡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稳定,人才流入主因是与同梯队城市相比,无锡工资较高,且生活成本相对较小。

正文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3.21亿+职场人用户,月活跃用户数5127万+,累计合作企业数达1176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
1)从性别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6%,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年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3:47,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56:44。2019、2020、2021年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60:40、57:43、58:42,求职人才性别比缩小。
2)从年龄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18-30岁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职总体的61.1%,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年流动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39.6%、27.3%、16.5%、8.9%、4.2%、3.4%,各年龄段分别较求职总体高5.6、0.2、-2.6、-1.8、-0.9、-0.6个百分点,说明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2022年流动人才中30岁以下占比分别为64.8%、68.6%、64.4%、66.9%。

图片[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四海清单

3)从学历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5%,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4.5%、8.4%、42.5%、39.6%。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2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1.6%,较求职总体高6.9个百分点。2019-2021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0.7%、56.6%、55.7%,流动人才学历占比逐渐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4)从工资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8%,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年总体求职人才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占比分别为72.4%、70%,月收入在8K以上占比分别为27.6%、30%。2019-2021年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6.4%、24.4%、29.6%,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图片[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四海清单

5)从行业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50%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由于处于调整期等,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2021年明显增高。2022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20.7%、15.6%、13.9%,合计占比50.1%;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21.1%、17.5%、13.7%,合计占比52.3%,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

640

2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
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三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才引进政策放松,北京人才流入增加、流出趋势缓解,人才保持净流入,近几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2017-2022年分别名列第1、1、1、3、2、2位;深圳则位次有所下移,2017-2022年深圳排名第2、2、3、4、3、3位;广州2017-2022年排名第4、4、4、5、4、4位,较为稳定;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2017-2022年排名分别名列第5、5、5、2、5、5位;南京、成都、苏州较稳定,2017-2022年排名南京为第6、7、6、6、8、6名;成都为7、6、7、8、6、7名;苏州为8、9、9、7、7、8名;无锡2022年首次跻身前十。
2022年TOP50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7、6、5、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42.5%、7.5%、5.3%、5.9%;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28、15、3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100.0%、80.0%、18.5%、1.7%;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别有19、7、3、3、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73.1%、77.8%、23.1%、11.1%、12.5%。

640

2022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0.7%、26.8%,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2.1、8.1个百分点;约5成的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二线城市,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69.9%,高于整体人才流入占比的63.5%,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倾向一、二线城市。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77.5%,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63.5%,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比人才流入占比高4.2、5.9个百分点,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流入一二线重点城市集聚。

640

2.2 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22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小幅回升,东北部人才流动性下降;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4.0%、-6.0%、-4.7%、-3.4%,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2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从60.8%降至59.3%,人才流出占比从55.1%降至45.2%,东部地区人才流动性较2021年有小幅回升,全国有近6成人才向东部流入;中部和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人才流动性提升;2018-2022年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从5.3%降至4.3%,人才流出占比从8.3%降至7.7%,人才流动性下降。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8-2021年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从5.7%增至14.0%,人才持续向东部集聚,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中部、西部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2022年净流出占比加大。

640

2)分线看,2022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较稳定,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3%、-0.5%、-0.5%、-4.3%,一线人才聚集放缓,二线人才小幅流出、三线、四线持续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一线人才流入从21.8%降至18.6%、流出占比从22.7%降至13.4%,流出占比降幅远大于流入占比;二线人才流入占比下降、流出占比增加;三四线城市流入流出占比均有所增加,且流出占比增幅大于流入占比。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8-2022年一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9%、-2.7%、3.5%、5.4%、5.3%, 2022年一线人才聚集放缓;二线城市分别为3.6%、1.1%、3.4%、0.4%、-0.5%,主要受人才流出占比增加影响;三线城市分别为-0.3%、1.8%、-1.0%、-1.0%、0.5%,人才持续净流出;四线城市分别为-2.3%、-0.3%、-5.8%、-4.8%、4.3%,人才持续流出,2022年三、四线城市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640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入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从22.2%降至21.4%,人才流出占比从17.6%降至13.5%;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上升,流出占比从11.5%降至10.4%;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较为稳定;长江中游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小幅上升。2022年五大城市群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2018-2022年五大城市群合计人才流入占比从64.5%降至62.1%,人才流出占比从60.6%降至51.7%。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8-2022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4.6%增至7.9%,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从2.2%增至3.9%,人才净流入较2021年小幅降低;京津冀分别为-2.9%、-4.0%、-0.7%、-0.6%和0.5%,人才保持净流出但占比有所缩小,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增加带动京津冀整体净流出占比下降;成渝、长江中游人才呈净流出。

640

640

3  重点城市:京沪苏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3.1 一线城市: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沪深广占比小幅下降
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22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5%、1.9%、1.1%、0.7%,上海最高、广州最低。从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趋势,北京前期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2年继续创新高,主因近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等;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V”型,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9%,较2021年小幅下降,但仍是榜首;深圳、广州2022年人才净流入较2021年小幅均下降0.2个百分点。

640

640

1)北京: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3.9%、0.2%、1.0%、1.5%,2022年净流入占比继续增加,主因近年放宽人才政策等因素下,人才流出占比降低;2022年上海依旧是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较2021年减小。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7.1%降至5.9%。近年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8-2022年人才流出占比从9.9%降至4.4%。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呈净流出趋势,直至2020年之后人才流出明显放缓,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9-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9%、0.2%、1.0%、1.5%。
从来源看,2022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3.3%,其中天津占比第一,为5.3%,北京对周边城市虹吸作用明显。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收入水平高,2022年GDP规模达到4.2万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4万元,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2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为13480元/月,在重点城市中,仅次于上海。2021年7月北京人社局印发《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适用对象新增“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同时放宽年龄限制,本科从24岁增至26岁、研究生从27岁增至30岁,人才引进政策明显放松,2022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提升。
从去向看,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1.1%,低于2021年的43.2%。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8%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8.8%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流出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与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比值为0.89,这表明人才从上海净流入北京,即从北京流向上海的人才少于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北京周边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仅2个,仅占9.2%,低于21年的13%。

640

640

640

2)上海:2018-2022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9%、0.5%、1.2%、2.1%、1.9%,人才集聚明显,主因近年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放宽落户政策,减少了人才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从5.6%降至4.7%,2022年人才流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2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从4.8%降至2.3%,降幅明显。
从来源看,2022年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7.9%,低于2021年的38.8%,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0%,低于2021年的10.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上海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2年上海GDP规模达4.47万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4万元,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2021年上海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数为18家,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位“在线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上海市2021年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将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由16个增加到18个,落户通道明显放宽;在21年底放宽五大新城和自贸区的落户政策,本地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2022年上海人才落户条件再次放宽,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专业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5类人才可直接落户上海,申办公示期由15天减少至5天,相对北京来说落户政策更宽松、流程更简化,更能吸引年轻优秀人才来沪就业。
从去向看,2022年上海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8.0%,低于2021年的49.0%,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8.6%,高于2021年的17.8%。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2022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主因落户政策放宽,包括放松居转户评价标准等,张江科学城用人单位引进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2022年上海居转户公示落户人数3.24万人,较2020年上升76%。

640

640

640

3)深圳:虽然2022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但人才依旧净流入, 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4%、0.2%、1.3%、1.4%、1.1%,近三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流出目标城市的第1位。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2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从4.7%降至4.5%,人才流出占比从4.6%降至3.4%,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近三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平稳,2020、2021、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4%、1.1%。
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1.1%,低于2021年前十来源地的41.2%,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20.7%;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8%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14.6%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创新发展水平高,2022年深圳GDP达3.2万亿,位居全国第3。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
从去向看,深圳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2.0%,低于2021年前十来源地的52.9%,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29.8%,低于2021年的32.4%。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3%流向广州,其次是流向东莞、上海,占比分别为8.6%、5.5%。2022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31.7%、32.8%,均远高于其他9个城市,深圳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640

640

640

4)广州: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6%、0.9%、1%、0.7%,人才集聚,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37.2%,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长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内循环更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1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从4.2%降至3.7%, 人才流出占比从3.3%降至2.8%,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22年人才流入流出占比较2021年分别上升0.3个、0.5个百分点,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由于流入升幅度小于流出上升幅度,总体人才呈净流入,但占比较2021年有所下降。
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0.1%,低于2021年前十大来源地的39.1%。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21.3%,占比较2021年略有上升。人才流入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并且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美世(Merce)发布的《2022年全球生活成本调研报告》,在全球133个城市样本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别位列10、12、13位,而广州位居18位;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9.4、35.2、36.5、20.3,广州生活成本和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从去向看,广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2.8%,低于2021年的55.5%。其中珠三角城市有5个,合计占比37.2%。与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9.2%流向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流出人才中18.6%流向长三角城市群,深圳流出人才中29.8%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的比重明显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41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640

640

640

3.2 二线城市:苏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宁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
从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无锡首次进入前十,杭宁蓉苏汉锡分别为1.3%、0.8%、-0.6%、1.0%、0.2%、0.6%,杭州最高、成都最低。从2018-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1.2%逐年升至1.6%,2022年小幅回落至1.3%,但依旧是6个重点城市净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环境宜居且薪酬相对较高;南京人才持续净流入,且占比持续保持稳定,南京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成都近年人才净流出占比逐渐下降;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分别从2018年的0.4%升至2022年的1.0%,人才集聚明显;武汉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无锡近两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0.5%左右。

640

640

1)杭州: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1.4%、1.6%、1.6%、1.3%,始终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直播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且平均薪酬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较稳定,始终维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从2.1%降至1.7%,杭州留才能力逐渐增强。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维持较高水平,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从1.2%上升至1.3%。
从来源看,2022年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3%,相比2021年人才前十来源地的32.5%有一定上升。其中有3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10.0%,相比2021年下降明显,其中上海是杭州人才第一大来源地,杭州人才来源地区较多元,引才范围更广泛。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并且收入水平高。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22年,杭州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5076亿元,同比增长2.8%,两年平均增长7.2%,高于其GDP增长速度。作为“电商之都”,杭州2022年流入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占比27.8%,明显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重点城市,其中9.5%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其余的重点城市。同时2022年杭州平均招聘薪酬11807元/月,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一线城市广州,较有吸引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2.9%。其中,有7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9.5%,杭州人才主要向长三角地区流动,区域内交流密切。

640

640

640

2)南京:2018-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均为0.9%,2022年为0.8%,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3.0%降至2.4%,人才流出占比从1.9%降至1.6%,人才流入占比明显大于人才流出占比,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一直保持0.8%-1%的水平,基本稳定。
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2.3%。其中,有4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14.9%。人才流入南京主因其高端产业发展迅速、落户政策宽松。2022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9%,进入“快车道”。2018年“宁聚计划”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35岁放宽到40岁,2018-2021年南京户籍人口每年增量均超过10万人。从去向看,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5.5%。其中,有7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33.9%。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较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12所,分别排名第5、3名。

640

640

640

3)成都: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6%、-0.1%、0.0%、-0.6%,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均位居全国前五。成都市人才流入、流出量均较大,2022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3.1%,人才流出占比3.7%,整体人才流动性较强。同时,成都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可观,2022年成都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国第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国第四。

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7.4%,低于2021年的38.2%,来源地更广泛。其中,重庆为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来源地,流入占比10.8%,主因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落地,助力经济圈内城市人才流动、互通有无。人才流入成都的主要原因是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根据我们此前发布的《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2022》,成都在创新发展维度得分仅低于苏州。同时成都推出“蓉城人才绿卡”、“蓉漂人才码”等人才服务配套体系,构建“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体系,“筑巢引凤”吸引人才。从去向看,成都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0.4%,低于2021年的42.5%,2022年成都流出人才的32.1%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11.9%。

640

640

4)苏州: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4%、0.3%、0.7%、0.9%、1.0%,整体呈上升趋势,人才持续集聚,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从人才流入流出看,近年苏州人才流入占比保持平稳,维持在2.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下降明显,2018-2022年人才流出占比从2.0%降至1.4%,人才流入占比大于流出占比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2018-2022年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从0.4%升至1.0%。
从来源看,人才向苏州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36.4%,其中5个城市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合计占比达到19.8%,苏州与长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较密切。人才流入主因苏州经济实力雄厚、创新发展领先,并且地处长三角腹地、距离上海最近,是资源外溢最大受益者,吸引人才集聚。2022年苏州GDP为2.4万亿,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位列长三角第二、仅低于上海。2022年,苏州高新区全年引进创新型企业1210家、高质量科技项目377个;获批中国独角兽2家、中国潜在独角兽9家。从去向看,苏州人才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46.5%,其中6个城市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合计占比为33.8%。苏州制造业全国领先,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增加值全国第三。苏州制造业人才流动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2022年苏州流出人才的21.4%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流入人才的22%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

640

640

640

5)武汉: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1%、0.2%、0.5%、0.2%,人才呈净流入趋势,主因“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开始实施、生活成本较低,2021年武汉落户门槛继续放宽,推动其人才净流入。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7%、1.9%、2.1%、2.4%、2.2%,人才流出占比1.9%、1.8%、2.0%、1.8%、2.0%,人才流入有下降的趋势,但流入占比依旧大于流出占比,人才呈持续净流入趋势。
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6.9%,低于2021年的38.3%,人才来源地更广泛。人才流入武汉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吸引毕业生,包括给大学生提供低于市场价20%的安居房或租赁房、放宽落户条件、规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政策。2021年武汉成立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城市引进人才,并且武汉继续放宽落户条件,接近“零门槛”,落户开放度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大。作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三的城市,武汉人才流入明显增加。2022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1.7万人,超额完成“学子留汉”工程计划(每年10万人)。从去向看,武汉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1.4%,低于2021年的43.9%,流出占比下降。

640

640

640

6)无锡: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4%、0.8%、0.5%、0.6%,占比较稳定,人才流入主因与同梯队城市相比,工资较高,且生活成本相对较小。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无锡人才流入占比从1.1%增至1.2%,人才流出占比从0.8%降至0.6%,无锡人才流动性保持稳定,持续人才净流入。
从来源看,人才向无锡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5.5%,其中长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为25.2%。人才流入无锡主要因为与同梯队城市相比,无锡工资较高,且生活成本相对较小。2022年,无锡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2.3万元,高于长沙、青岛的11.5万、11.6万元,但租房价格低于二者,且近10年无锡房价收入比低于青岛。同时,无锡引才举措较多,2016年无锡出台“太湖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六类产业发展重点人才,制定工作补贴、薪酬补贴、安家补贴等各项福利政策,并不断更新迭代。无锡还采用“以赛引才”模式,针对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开办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海内外人才等。从去向看,无锡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为51.1%,流出至长三角城市合计占比40.9%,流出人才多数流向长三角城市。

640

640

640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本文“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作者!
点赞6打赏作者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