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智能化、全球化新机遇
报告原文阅读和下载
【迅雷云盘】2025.9月报告原文下载:【迅雷云盘】https://pan.xunlei.com/s/VOZ9wFimKIV-NJr2_0dAww72A1?pwd=i6mp#
【夸克网盘】2025.9月报告原文下载:【夸克网盘】 https://pan.quark.cn/s/51ad6dae1ed8
1. 一段话总结
该报告聚焦“十五五”期间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汽车行业的发展机遇,核心围绕智能化与全球化两大主线展开。智能化领域,汽车角色从代步工具演进为移动智能平台,研发模式转向软件开发为主,智能驾驶(高速NOA、城市NOA落地)与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成核心竞争点,且与人形机器人实现技术、硬件、供应链等多维度复用;全球化领域,中国车企从整车出口向全价值链本土化升级,在海外市场(东南亚、中东等)份额提升,合作模式涵盖技术协同、合资及收购,同时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行业转型,未来增长潜力集中于智能技术突破与海外市场渗透。
2. 思维导图
3. 详细总结
一、报告核心定位
项目 | 内容 |
---|---|
报告主题 | “十五五”系列报告之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智能化、全球化新机遇 |
核心视角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行业从“机械硬件主导”向“智能软件+全球化运营”转型 |
关键维度 | 智能化技术演进、全球化布局升级、跨产业协同 |
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落地场景
1. 汽车角色与产业逻辑重构
汽车行业经历三轮演进,核心逻辑从“硬件竞争”转向“软件定义”:
阶段 | 汽车角色 | 核心能力 | 研发模式 | 商业模式 |
---|---|---|---|---|
传统燃油车 | 代步工具 | 人工操控 | 以硬件研发为主 | 发动机、底盘等硬件为主 |
电动汽车初期 | 能源载体 | 定速巡航、车道保持 | 软件开发比重提升 | 三电系统为主 |
智能电动汽车 | 移动智能平台 | 高速NOA、城市NOA、自动泊车 | 软件开发为主 | 软件、数据付费为主 |
2. 两大智能技术核心赛道
- 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从辅助驾驶向高阶自动驾驶迈进。2019年起BEV+(Bird’s Eye View)技术普及,2023年后端到端神经网络、LLM(大语言模型)融合成为新方向,HydroNet、Tronstormer等算法推动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升级,高速NOA、城市NOA已从“独门绝技”成为主流标配。
- 智能座舱:聚焦多模态交互与场景延伸。集成语音输入、视觉识别、雷达感知等多源数据,实现手势控制、表情识别、语音交互等功能,同时联动智能家居、餐饮服务、旅游出行等场景,打造“第三空间”,核心硬件包括中控屏、全液晶仪表、DMS(驾驶员监控系统)等。
3. 与人形机器人的跨领域协同
以特斯拉为代表,实现技术与供应链深度复用,降低研发与量产成本:
协同维度 | 具体体现 |
---|---|
人工智能技术 | 共用智能驾驶电脑及Autopilot神经网络,采用Occupancy Network算法实现环境建模 |
硬件架构 | 电池管理系统(BMS)逻辑相通,驱动系统复用电机+减速器技术,计算平台“一芯多用” |
传感器系统 | 均采用视觉主导方案,融合力量、力矩等多模态传感器提升感知精度 |
生产供应链 | 共享工厂(得州工厂)与关键部件供应商(电机、减速器等) |
软件模式 | 支持FOTA/SOTA升级,中央集中式计算架构一致 |
三、全球化:中国车企的第二增长曲线
1. 市场渗透与份额表现
中国车企海外布局从“单一出口”向“全域覆盖”扩展,重点聚焦东南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在部分区域已形成竞争优势,例如海外市场整体占比中,中国车企在相关重点区域占比显著高于日韩等传统车企。
2. 全球化发展三阶段
发展阶段 | 核心特征 | 代表模式 |
---|---|---|
1. 初级阶段 | 产品输出为主,缺乏本地化运营 | 国内整车出口、CDK出口+当地组装,总代理模式分销 |
2. 进阶阶段 | 渠道与生产本地化,微创新适配 | 自建海外销售公司,当地组装厂投产,基于海外需求做适应性开发 |
3. 成熟阶段 | 全价值链本土化,深度融入当地市场 |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如欧洲创新中心),自建营销/售后体系,属地化人才招聘 |
3. 全球化合作模式
中国车企通过多元合作加速海外扩张,形成三类典型模式:
- 技术协同:小鹏与大众、上汽与奥迪等合作开发智能电动技术,输出软件与平台能力;
- 合资共建:比亚迪与丰田成立电动车科技公司、长城与宝马组建光束汽车,共享品牌与制造资源;
- 资产收购:东风集团收购神龙资产、广汽三菱重组,快速获取海外产能与渠道。
四、行业核心趋势
- 软件定义汽车深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软件成为车企核心利润来源,FOTA升级带来持续收入;
- 跨产业技术复用:汽车与机器人、AI、云计算等领域深度融合,打开新应用场景;
- 全球化本土化提速:从“产品出海”到“能力出海”,全价值链布局成为竞争关键。
4. 关键问题
问题1:“十五五”期间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标志是什么?与传统汽车相比,在产业逻辑上有哪些本质变化?
答案:核心标志是汽车角色从“机械代步工具”彻底演进为“移动智能平台”,智能驾驶(高阶NOA落地)与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
本质变化体现在三大维度:1. 研发逻辑:从“硬件为主”转向“软件定义”,软件开发投入占比超硬件,算法与数据成为核心壁垒;2. 价值逻辑: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向“持续软件/数据付费”,FOTA升级带来终身价值;3. 生态逻辑:从“单一交通工具”转向“跨界生态节点”,联动智能家居、出行服务等场景,形成“车-人-生活”闭环。
问题2: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已从初级阶段迈入进阶及成熟阶段,这一升级在生产、研发、营销三大环节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案:
- 生产环节:从“国内生产+整车出口”升级为“当地建厂+本地化供应”,例如在东南亚、欧洲布局组装/生产基地,复用国内供应链同时吸纳本地零部件供应商,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
- 研发环节:从“国内研发+海外适配”升级为“海外研发+区域定制”,设立欧洲、北美创新中心,针对当地法规、路况、用户习惯开发专属车型(如欧洲市场的高端智能车型、东南亚的经济型车型);
- 营销环节:从“总代理分销”升级为“自建体系+属地化运营”,成立海外子公司负责品牌营销,搭建自有销售门店与售后网络,提供金融保险、维保等全链路服务,替代传统经销商主导模式。
问题3:汽车与机器人的跨领域协同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以特斯拉为例,这种协同在技术与供应链层面如何落地?带来了哪些产业价值?
答案:
落地方式:
- 技术层面:共用核心AI技术(Autopilot神经网络、Occupancy Network环境建模算法)、硬件架构(电池管理系统BMS、中央计算平台HW4.0)及传感器方案(视觉主导+多模态融合),软件升级模式(FOTA/SOTA)一致;
- 供应链层面:共享得州工厂等生产基地,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复用供应商体系,质量控制与自动化生产线通用。
产业价值:1. 成本优化:技术复用降低研发投入,供应链协同减少零部件采购与量产成本,例如人形机器人轻量化设计借鉴汽车一体化铸造技术;2. 效率提升:共享生产产能加速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汽车海量行驶数据反哺机器人AI模型训练;3. 生态构建:形成“车-机器人”联动的智能制造体系,机器人可协助汽车工厂装配、物流等环节,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