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读报】20251120:可控核聚变产业数据跟踪(二)

7.3亿低温系统招标,聚变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原报告在线阅读和下载】:20251120【MKList.com】可控核聚变产业数据跟踪(二):7.3亿低温系统招标,聚变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 四海读报

【迅雷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OXJ23RJHhoECPL5FRrVathfA1     提取码:umqb
【夸克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quark.cn/s/fe42cc605010   提取码:j4Vv

image

1. 一段话总结

爱建证券2025年11月19日可控核聚变产业报告指出,2025年11月聚变新能(安徽)披露7.3亿元低温系统招标(涵盖氦制冷机、低温分配阀箱等核心装备),标志国内聚变低温系统采购进入集中期;低温系统是托卡马克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维持超导磁体4-20K工作温区),由制冷、分配、应用三部分构成,2025年以来国内公开低温系统招标额已达10.9亿元(87.2%集中于11月后);对标ITER成本结构(低温系统占比6%),测算CFED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低温系统市场空间约72亿元,建议关注具备深冷技术积累的企业(杭氧股份、中泰股份等),风险提示装置建设进度及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2. 思维导图(mindmap脑图)

image

 


3. 详细总结

一、核心事件:7.3亿低温系统招标标志产业加速

2025年11月13日,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披露金额约7.3亿元的低温系统招标项目,为国内聚变工程领域迄今体量最大、覆盖最完整的成套低温装备采购,项目涵盖三大核心装备类别:

装备类别 具体内容 作用
制冷核心装备 氦制冷机(4-80K多温区) 制备深冷冷源
冷量输送装备 低温分配阀箱、真空绝热管线 低损传输冷量至各用冷单元
介质管理装备 氦储气系统、氦回收纯化系统 保障氦气循环利用与纯度

截至2025年11月,国内公开披露的低温系统相关招标额已达10.9亿元,其中87.2% (约9.5亿元)在2025年11月后集中释放,反映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CRAF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核心装置已进入低温系统集中采购阶段。

二、低温系统:托卡马克装置的“温控心脏”

1. 核心定位与作用

低温系统是核聚变装置的基础工程系统,其核心功能是为超导磁体、热屏蔽、电流引线等关键部件提供稳定深冷冷源,具体作用包括:

  • 维持超导磁体超导态:超导磁体需在4-20K(部分高温超导为20-50K)低温环境下实现零电阻运行,一旦温度超标会触发“退超”,导致磁体损伤甚至主机停堆;
  • 多级热管理:为超导磁体外层、真空室热屏蔽等部件提供50-80K氦/氮冷源,减少热入侵、降低系统能耗;
  • 保障运行可靠性:在磁场建立、维持、卸载过程中,精准控制冷量的压力、温度与流量,支撑装置长周期脉冲运行(如CRAFT要求16个月连续运行)。

2. 系统构成:三端协同运作

低温系统由“制冷-分配-应用”三部分构成,形成闭式循环体系:

系统环节 核心设备 功能描述 关键技术指标
制冷端 压缩机组、冷箱、透平膨胀机、换热器 将常温氦气制取为4-80K不同温区的深冷氦源,如CRAFT配置4台氦制冷机 CRAFT总当量制冷量7.2kW@4.5K
分配端 主/辅冷箱、真空绝热管线、低温阀站 以极低热损(热漏率<0.1W/m)将冷量输送至装置本体各用冷单元 热损控制<0.1W/m
应用端 磁体冷却回路、氦回收纯化系统 为超导磁体提供强制流冷却,回收乏氦并纯化(纯度达99.999%),实现介质循环 氦气回收率>95%,纯度>99.999%

3. 技术验证:CRAFT系统的工程化探索

CRAFT作为CFEDR的预研平台,其低温系统已实现工程化运行验证,核心参数如下:

  • 制冷机配置:4台氦制冷机覆盖1.8-80K全温区,包括3kW@4.5K(大型磁体冷却)、1kW@3.8K(中小型导体)、200W@4.5K(材料试验)、250W@1.8K(超流氦技术研究);
  • 运行模式:通过“300K(停机)→80K(待机)→4.5K(运行)→80K(维护)→300K”闭环,支持每日23小时放电、27天脉冲周期;
  • 辅助系统:配套氮气管理、空气系统、低温控制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三、市场空间:CFEDR释放72亿增量需求

1. 现有项目:BEST+CRAFT招标近收尾

根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成本结构(DOE测算),低温系统占聚变装置总投资的6%(含制冷机2.8%、分配系统3.2%),据此测算:

  • BEST+CRAFT:合计规划投资190.6亿元,对应低温系统预算11.4亿元;截至2025年11月,已公开招标额10.9亿元,完成预算的95.6%,招标工作接近收尾;
  • 招标节奏:BEST低温系统采购集中于2025年11月(7.3亿为主力订单),CRAFT已完成3kW@4.5K氦制冷机等核心装备采购。

2. 中长期:CFEDR打开72亿市场

CFED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定位为“聚变示范堆”,规划2030年启动建设、2035年完成,总投资预计1200亿元,按ITER“低温系统占比6%”测算,对应市场空间约72亿元,其需求特征包括:

  • 规模更大:单台氦制冷机冷量需求超10kW@4.5K(为CRAFT最大机型的3倍以上);
  • 可靠性更高:要求连续运行超5年,失效率<0.1次/年;
  • 集成度更强:需实现制冷、分配、应用系统的一体化控制。

四、核心参与企业:技术积累为关键壁垒

国内企业凭借在深冷工艺、氦制冷装备的技术积累,已逐步切入聚变低温系统供应链,海外企业则依托ITER经验占据高端市场,具体格局如下:

地区 企业名称 代码 核心技术/业绩 参与项目
国内 杭氧股份 002430.SZ 中标BEST低温氮系统,具备氮/氦制冷全链条能力,2025年成立聚变产业基金 BEST
国内 中泰股份 300435.SZ 2018年为中科院/韩国核物理研究院提供氦制冷机,自主研发深冷技术 CRAFT、海外聚变装置
国内 冰轮环境 000811.SZ 研发极低温氦气压缩机,供货中科院“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制冷系统”国家实验室 国家级大科学装置
国内 雪人集团 002639.SZ 兆瓦级氦气压缩机,应用于“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制冷系统”项目(-271℃百瓦级制冷量) 国家重大科研装备
国内 中科清能(未上市) 3kW@4.5K氦制冷机在CRAFT稳定运行,中标散裂中子源二期低温项目 CRAFT、散裂中子源
海外 法液空 AIQUY 为ITER提供液氦供应系统及低温管道,全球领先工业气体与低温技术供应商 ITER
海外 林德 LIN 为ITER提供超导磁体液氦循环系统,覆盖实验室至工业级低温系统 ITER

五、风险提示

  1. 装置建设进度低于预期:核聚变工程仍处技术验证阶段,关键设备联调、冷试安排可能受实验进展影响,导致低温系统订单释放延迟;
  2. 国产替代不及预期:低温系统核心部件(如高端透平膨胀机)仍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在工程堆级设备的可靠性验证周期可能长于预期;
  3. 招标节奏波动:不同装置的磁体方案、冷量需求存在差异,实际采购规模可能与测算偏离,早期样本对低温系统价值量的反映可能不充分;
  4. 政策与预算不确定性:聚变工程高度依赖国家科研投入,若预算调整或技术路线优化,可能扰动低温系统招标节奏。

4. 关键问题

问题1:低温系统为何是托卡马克装置的“生命线”?其维持超导磁体超导态的核心技术原理是什么?

答案

  1. “生命线”定位原因:托卡马克装置通过强磁场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而强磁场依赖超导磁体实现(常规磁体无法达到所需磁场强度),超导磁体仅在4-20K低温下才能保持零电阻超导态——一旦温度超过临界值(如Nb3Sn材料临界温度18K),会瞬间“退超”,电阻急剧上升导致热量失控,轻则触发装置保护停机,重则烧毁磁体线圈(更换成本超亿元)。此外,低温系统还需为热屏蔽(50-80K)、电流引线(过渡温区)提供多级冷量,减少外部热入侵,保障装置整体能耗与运行稳定性,因此是托卡马克稳定运行的“生命线”。

  2. 核心技术原理:低温系统通过“氦气闭式循环”维持磁体超导态,具体流程为:

    • 制冷阶段:常温高压氦气经压缩机组升压后,进入冷箱与低温介质换热降温,再通过透平膨胀机绝热膨胀(温度降至4-20K),形成深冷氦气;
    • 冷却阶段:深冷氦气经真空绝热管线(热损<0.1W/m)输送至磁体线圈通道,吸收磁体运行中产生的焦耳热(超导态下极小)与外部漏热;
    • 回收阶段:吸热后升温的氦气经氦回收纯化系统(纯度提升至99.999%)处理,重新进入压缩机组循环,实现冷量与介质的高效利用。

问题2:2025年国内10.9亿元低温系统招标集中释放的驱动因素是什么?BEST与CRAFT项目的低温系统采购有何差异?

答案

  1. 集中释放驱动因素

    • 工程节点推进:BEST项目2025年10月完成杜瓦底座安装(聚变领域最大真空部件),主机组装全面启动,低温系统是磁体励磁试验的前置条件(需先将磁体冷却至4.5K才能通电),因此11月集中释放7.3亿招标;
    • 技术验证收尾:CRAFT项目2025年底需全面建成,2025年9-11月完成剩余低温传输线、氦纯化系统采购,确保2026年启动实验;
    • 成本占比认知修正:此前市场低估低温系统价值(2025年9月前招标占比仅5.2%),随着ITER成本结构(占比6%)普及,企业逐步重视其成套采购需求。
  2. BEST与CRAFT采购差异

    对比维度 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CRAF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采购规模 7.3亿元(单笔最大),以成套系统为主 3.6亿元(分散采购),以单机设备(如3kW@4.5K制冷机)为主
    技术要求 侧重工程化可靠性(连续运行5年),冷量需求10kW@4.5K+ 侧重多温区验证(1.8-80K),冷量需求7.2kW@4.5K
    采购目的 支撑2027年聚变能发电演示,需匹配磁体励磁进度 为CFEDR预研,验证低温系统关键技术(如超流氦传热)
    核心采购标的 氦制冷机组、低温分配阀箱、氦回收纯化系统(成套) 氦制冷机、低温传输线、小型氦纯化装置(单机)

问题3:CFEDR低温系统72亿元市场空间的测算逻辑是什么?国内企业要切入该市场需突破哪些技术壁垒?

答案

  1. 测算逻辑

    • 对标ITER成本结构:DOE(美国能源部)对ITER的成本拆分显示,低温系统占总投资的6%(其中制冷机2.8%、分配系统3.2%),该比例已成为全球聚变工程的参考基准;
    • CFEDR总投资估算:根据BEST“125MW/150亿元”的功率-投资比(1.2亿元/MW),CFEDR规划一期200MW、二期1000MW,保守按1.2亿元/MW测算,总投资约1200亿元
    • 低温系统空间:1200亿元×6%=72亿元,若考虑二期扩容,长期市场空间有望超300亿元。
  2. 国内企业需突破的技术壁垒

    • 大功率氦制冷机可靠性:CFEDR需单台冷量超10kW@4.5K的氦制冷机,国内现有最大机型为3kW@4.5K(中科清能),需突破透平膨胀机效率(目标>85%)、长周期运行稳定性(连续5年无故障);
    • 系统集成能力:需实现制冷、分配、应用系统的一体化控制,动态响应磁体冷量需求波动(如脉冲运行时冷量需求变化±20%),国内企业当前多聚焦单机设备,系统集成经验需积累;
    • 极低温材料与部件:-269℃(4K)下的密封件、阀门需耐受极端低温且低漏率(<1×10⁻⁹ Pa·m³/s),国内高端部件仍依赖进口(如瑞士博腾的低温阀门),需突破材料配方与精密加工工艺;
    • 国际标准对接:CFEDR可能参与国际合作,需符合ITER低温系统标准(如氦气纯度、热损控制),国内企业需建立国际认可的测试与认证体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本文“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作者!
点赞9打赏作者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