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读报】20251126:锂电池产业链2026年上半年投资策略

周期复苏,固态共舞

【原报告在线阅读和下载】:20251126【MKList.com】锂电池产业链2026年上半年投资策略:周期复苏,固态共舞 | 四海读报

【迅雷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OXJ23RJHhoECPL5FRrVathfA1     提取码:umqb
【夸克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quark.cn/s/fe42cc605010   提取码:j4Vv

1. 一段话总结

2025年锂电池产业链业绩触底回升,前三季度营收7992.71亿元(同比+14.72%)、归母净利润670.60亿元(同比+39.84%),2026年在动储双轮驱动下需求高增(全球动力电池需求1389GWh,同比+20%;储能电池需求增速50%),供需格局持续改善(材料端供给增速低于需求30%的预期);同时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2026年半固态电池进一步放量,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密集落地(2027年小规模量产),设备(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与材料(硫化物电解质/硅基负极)环节先行受益;投资关注两条主线:一是供需改善下的产业链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二是固态电池受益环节(先导智能、天奈科技),需警惕需求不及预期、技术进展缓慢等风险。


2. 思维导图(mindmap)

image

 


3. 详细总结

一、2025年产业链业绩与估值复盘

1. 指数表现:大幅跑赢大盘

  • 截至2025年11月21日,锂电池指数年初至今涨45.98%,跑赢沪深300指数32.79pct;固态电池指数涨55.10%,跑赢沪深300指数41.92pct,下半年板块情绪显著回暖。

2. 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中枢

  • 锂电池板块PE(TTM)约29倍,处于近五年48.83%的历史分位,较2024年的低位(22倍)明显修复,反映市场对需求复苏与固态技术的乐观预期。

3. 业绩表现:逐季改善,扭亏为盈

  • 2025年前三季度,锂电池产业链实现营收7992.71亿元(同比+14.72%),归母净利润670.60亿元(同比+39.84%),显著扭转2023-2024年净利润持续下滑趋势;
  • 单季度看,2025Q3营收2960.41亿元(同比+20.08%,环比+10.52%),归母净利润269.54亿元(同比+59.65%,环比+23.84%),连续三季同环比双增,业绩拐点明确。

二、2026年需求:动储双轮驱动,高增确定性强

1. 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带动需求增长

  •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2026年增速约17%,中国销量占比超70%,渗透率超50%;

    • 中国市场:2025年1-10月销量1294.3万辆(+32.7%),10月渗透率首超50%(51.6%),商用车销量71.88万辆(+64.99%),出口201.4万辆(+90.4%);
    • 欧洲市场:2025年1-9月销量274.58万辆(+28.48%),渗透率27.65%,2026年补贴重启+碳排放法规推动增速维持25%以上。
  • 全球动力电池需求:2026年预计达1389GWh(同比+20%),中国装车量占比超60%,出口148.5GWh(+43.8%)。

2. 储能电池:海内外共振,供需紧张延续

  • 需求增速: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增速预计50%,国内储能装机2027年目标180GW(2025年9月已达103GW);

  • 供需格局:2025年储能电芯供需紧张(头部企业订单排至2026年初),因300+Ah向500+Ah升级导致产能缺口,紧张格局持续至2026年中

  • 区域市场

    • 国内: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地方容量电价政策使项目收益率超6%,激发独立储能需求;
    • 海外:欧盟2030年储能装机500-780GWh,澳大利亚补贴23亿澳元,中东沙特/阿联酋规划48GWh储能。

三、供需格局:周期拐点向上,多环节供需紧张

1. 供给端:材料端扩产谨慎,资本开支分化

  • 资本开支:2025年前三季度锂电池环节资本开支同比+32%(头部主导),材料/设备环节仍缩减,反映行业对产能过剩的警惕;
  • 产能出清:2023-2024年行业亏损导致中小产能退出,2025年材料端有效产能收缩(如六氟磷酸锂产能出清后供应短缺)。

2. 价格与开工率:多环节涨价,开工率回升

  • 价格回暖:2025年10月以来,六氟磷酸锂(+186.89%)、碳酸锂(+28.18%)、三元材料(+23.33%)等涨价;
  • 开工率:截至2025年10月,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隔膜开工率达80%,头部企业满产满销。

3. 供需预测:2026年需求增速30%,供给缺口显现

  • 预计2026年锂电池整体需求增速30%,材料端供给增速低于需求,正极、电解液、隔膜等环节或出现供需紧张。

四、固态电池:2026年进入产业化关键期

1. 应用场景与进度:从汽车向低空/机器人延伸

  • 应用场景:新能源汽车(主流车企2027年装车)、低空经济(亿航智能eVTOL固态电池试飞)、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计划2026年底量产);

  • 产业化进度

    • 半固态电池:2026年进一步放量(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量产);
    • 全固态电池:2026年中试线密集落地(广汽、国轩高科),2027年小规模量产(宁德时代、丰田)。

2. 技术路线与材料变革

  • 固态电解质:三大路线对比,硫化物为主流(离子电导率最高):

    类型 离子电导率(S/cm) 优点 缺点 代表企业
    聚合物 10-7 -10-5 易制备,界面相容性好 常温电导率低 联创股份
    氧化物 10-6 -10-3 性能均衡,成本低 界面接触差 三祥新材
    硫化物 10-7 -10-2 电导率高,适配动力电池 易氧化,制备难 清陶能源、赣锋锂电
  • 材料迭代

    • 负极:硅基负极2030年出货60万吨(CAGR 57%),CVD硅碳占比超75%;
    • 导电剂:单壁碳纳米管更适配硅基负极,2030年市场规模超150亿元;
    • 集流体:复合铜箔降本30%+,2030年市场规模500亿元。

3. 设备先行:新增/升级设备需求明确

  • 设备差异:全固态电池新增干法电极(纤维化设备)、胶框印刷、等静压设备,升级叠片/高压化成分容设备;
  • 市场规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1080亿元(CAGR 70%),其中全固态455亿元(CAGR 150%)。

五、投资策略与风险提示

1. 投资主线

主线 逻辑 重点标的 2026E PE(倍)
供需改善龙头 技术+成本优势,业绩弹性大 宁德时代(19.98)、亿纬锂能(20.58)、当升科技(30.97)
固态受益环节 设备先行+高价值量材料 先导智能(32.73)、利元亨(57.08)、天奈科技(33.13)
材料迭代环节 硅基负极、复合铜箔、单壁碳纳米管 璞泰来(18.18)、骄成超声(49.12)、恩捷股份(53.10)

2. 风险提示

  •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储能需求增速放缓;
  • 固态电池产业化慢:技术突破延迟或成本居高不下;
  • 原材料波动:碳酸锂、六氟磷酸锂价格大幅波动;
  • 贸易摩擦:海外关税/技术壁垒升级影响出口。

4. 关键问题

问题1:2026年锂电池产业链“供需格局改善”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供需紧张?

答案

  1. 供需改善核心逻辑

    • 需求高增:2026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增速30%(动力电池+20%、储能电池+50%),动储双轮驱动下需求确定性强;
    • 供给收缩:2023-2024年行业亏损导致中小产能出清(如六氟磷酸锂有效产能减少30%),2025年材料端扩产谨慎(资本开支同比缩减),供给增速低于需求;
    • 库存低位:2025年产业链去库存完成,正极、电解液等环节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0天以下,补库需求叠加增量需求推动供需紧张。
  2. 最可能紧张的环节

    • 六氟磷酸锂:2025年因产能出清(中小产能退出)+储能需求超预期(带动需求增50%),供应短缺导致价格涨186.89%,2026年新增产能集中于下半年,上半年仍紧张;
    • 隔膜:湿法隔膜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90%+,2026年需求增30%,而扩产周期18个月,供需缺口或达10%;
    • 硅基负极:固态电池放量带动需求增57%(2025-2030年CAGR),当前产能集中于贝特瑞、璞泰来等头部,新增产能释放慢,2026年或供不应求。

问题2:固态电池产业化中,为何“设备环节先行受益”?核心增量设备(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的技术壁垒与竞争格局如何?

答案

  1. 设备先行受益的原因

    • 工艺差异大:全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电池生产工艺差异显著(如新增干法电极、等静压工序),需提前布局中试线验证设备性能,设备采购先于材料量产;
    • 价值量提升:全固态电池单GWh设备投资是传统液态电池的3-5倍(半固态+30%),2026年中试线密集落地(广汽、国轩高科),直接拉动设备需求;
    • 技术迭代快:设备需适配硫化物电解质、硅基负极等新材料,头部设备商可通过技术储备抢占先发优势(如先导智能干法电极设备已送样)。
  2. 核心增量设备的技术壁垒与竞争格局

    • 干法电极设备

      • 技术壁垒:需实现干混均匀性(误差<5%)、纤维化效率(产能>1000m/h),核心部件(双螺杆挤出机)依赖进口;
      • 竞争格局:海外(日本JSW)技术领先,国内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已开发样机,2026年有望实现小批量交付。
    • 等静压设备

      • 技术壁垒:需满足压力精度(±0.5MPa)、温控范围(-50~200℃),核心部件(高压缸体)需特种钢材;
      • 竞争格局:海外(瑞典ASEA)垄断高端市场,国内利元亨、骄成超声已完成中试设备开发,适配固态电池的60-80吨高压设备预计2026年量产。

问题3:2026年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需求高增的驱动因素有何差异?对产业链企业的业绩贡献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

  1. 需求驱动因素差异

    维度 动力电池 储能电池
    核心驱动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超50%)、商用车放量(+64.99%) 国内容量电价政策、海外能源转型(欧盟/中东)
    区域市场 中国(70%份额)、欧洲(25%份额) 中国(62%出口占比)、欧洲/澳大利亚/中东
    技术驱动 快充(800V平台)、智能化(单车带电量增10%) 电芯升级(500+Ah)、光储一体化项目
    需求弹性 受汽车消费政策影响大(如购置税减免) 受能源价格、政策补贴影响大
  2. 对企业业绩贡献侧重点

    • 动力电池为主的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业绩增长依赖海外出口(宁德时代出口增43.8%)与高端车型配套(800V平台车型带电量增20%),毛利率较储能电池高5-8pct;
    • 储能电池为主的企业(鹏辉能源、南都电源):业绩增长依赖国内独立储能(收益率超6%)与海外户储(澳大利亚补贴),2026年上半年因供需紧张,储能电芯价格有望上涨10-15%,推动毛利率提升;
    • 材料企业:正极(当升科技)、电解液(天赐材料)受益动力电池高端化(高镍三元占比提升),负极(璞泰来)、导电剂(天奈科技)受益储能与固态电池双轮驱动,需求增量更均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本文“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作者!
点赞5打赏作者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