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计算为什么会成为“东数西算”破局关键?
报告原文阅读和下载
【迅雷云盘】2025.9月报告原文下载:【迅雷云盘】https://pan.xunlei.com/s/VOZ9wFimKIV-NJr2_0dAww72A1?pwd=i6mp#
【夸克网盘】2025.9月报告原文下载:【夸克网盘】 https://pan.quark.cn/s/51ad6dae1ed8
报告在线阅读:20250907【MKList.com】空天计算为什么会成为“东数西算”破局关键? | 四海读报
1. 一段话总结
本报告为民生证券2025年9月发布的计算机行业周报,核心指出空天计算凭借低时延、广覆盖优势,成为破解“东数西算”算力供需错配的关键:我国东部算力需求旺盛但资源有限,西部资源丰富但需求不足,传统光纤传输1000公里时延达5ms,而卫星互联网(如Starlink V2)时延可低至18-19ms,长距离传输优势显著。国内“三体计算星座” 加速建设,2025年完成50颗卫星布局,2027年前达100颗,远期总算力达1000P,“星算计划”拟组网2800颗卫星;长期看,保守/中性/乐观假设下空天计算算力调度市场空间达504/756/1260亿元。建议关注普天科技、中科星图等布局企业,同时警惕AI政策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2. 思维导图(mindmap)
3. 详细总结
一、空天计算成为“东数西算”破局关键的核心逻辑
1. “东数西算”的算力供需矛盾
我国算力资源分布与需求存在显著错配,具体表现为“东部缺资源、西部缺需求”:
- 东部地区:经济活跃、数字产业(如互联网、金融)密集,2025年东部算力需求占比超60%,但土地成本高(一线城市工业用地超50万元/亩)、能源承载力有限(东部电力缺口年均超1000亿千瓦时),算力扩容空间受限;
-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风电、光伏年发电量超2万亿千瓦时)和土地资源(工业用地不足10万元/亩),具备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天然禀赋,但本地数据需求仅占全国25%,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
2. 传统光纤传输的时延瓶颈
“东数西算”依赖的光纤传输存在不可忽视的时延问题,难以满足实时性算力需求:
- 时延主导因素:光在光缆(氧化硅,折射率1.5)中传播速度低于真空,每200公里时延约1ms,1000公里时延达5ms;叠加设备时延(底层L0层<L1层<L2/3层)和节点数量累积,实际时延更高(如“疆算入渝”项目6000公里传输时延32.4ms);
- 应用限制:双活数据中心要求时延<1ms(光缆距离<100公里),光纤长距离传输无法满足金融交易、工业控制等低时延场景需求。
3. 空天计算的核心优势
空天计算(卫星互联网+算力结合)凭借低时延、广覆盖特性,成为“东数西算”的关键补充:
- 低时延:低轨卫星(如Starlink V2,轨道高度550公里)长距离传输时延显著低于光纤,实测时延18-19ms,可满足实时性算力调度需求;
- 广覆盖:卫星组网突破地面站和地理限制,可实现跨洲际、偏远地区算力协同,弥补西部地面网络覆盖不足的短板;
- 数据处理效率: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如三体计算星座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在轨处理,减少数据回传量,提升算力利用效率。
二、国内空天计算星座建设进展
1. 三体计算星座(之江实验室牵头)
作为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其建设分阶段推进,技术参数领先:
建设阶段 | 时间节点 | 核心目标 | 关键技术参数 |
---|---|---|---|
首发阶段 | 2025.5.14 | 一箭12星发射,进入组网阶段 | 单星算力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100Gbps,12颗互联达5P算力、30TB存储 |
初步组网 | 2025年底 | 完成50颗卫星布局 | – |
规模组网 | 2027年前 | 完成100颗卫星建设 | – |
远期目标 | 长期 | 总算力达1000P(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 实现整轨互联、天基模型加载、异轨激光接入 |
2. “星算计划”
- 规划规模:拟组网2800颗算力卫星,构建全球首个太空智算基础设施,打造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 生态合作:已确定54家全球合作伙伴,包括普天科技、开普云、软通动力等上市公司,聚焦空天传输通道升级、智能卫星平台研发、商业应用生态构建。
三、空天计算算力调度市场空间测算
1. 测算假设
- 带宽成本:参考阿里云、华为云带宽收费标准,按0.8元/GB计算;
- 卫星传输能力:假设长期内国内空天计算总带宽容量(含“星算计划”及其他卫星计划)为20000-5000GB/s(保守-乐观),其中10%分配给算力调度(卫星主要定位为空天计算,算力调度为重要目标);
- 时间周期:按一年3150万秒(约365天)、每秒满负荷传输测算。
2. 市场空间测算结果
假设场景 | 总带宽容量(GB/s) | 算力调度带宽(GB/s,10%) | 年传输量(GB) | 市场空间(亿元,0.8元/GB) |
---|---|---|---|---|
保守 | 20000 | 2000 | 2000×3150万=6.3×10¹⁰ | 6.3×10¹⁰×0.8×10⁻⁸=504 |
中性 | 30000 | 3000 | 3000×3150万=9.45×10¹⁰ | 9.45×10¹⁰×0.8×10⁻⁸=756 |
乐观 | 50000 | 5000 | 5000×3150万=1.575×10¹¹ | 1.575×10¹¹×0.8×10⁻⁸=1260 |
四、上市公司布局与投资建议
1. 重点布局企业
企业名称 | 核心布局方向 | 进展/优势 |
---|---|---|
普天科技 | 三体计算星座建设、空天算力网络 | 与氦星光联、忆芯科技成立联合创新中心,聚焦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攻关 |
中科星图 | 太空计算生态、天基数据处理 | 参与“星算计划”,提供卫星数据在轨处理解决方案 |
中科曙光 | 算力调度技术、星载智算系统 | 研发适用于卫星的低功耗算力芯片,支撑空天计算需求 |
开普云 | 空天数据存储与分析 | 首批“星算计划”合作伙伴,提供天基数据管理服务 |
创意信息 | 卫星互联网通信模块 | 卫星通信终端技术领先,为算力调度提供传输支持 |
2. 投资建议
- 空天计算主线:重点关注已深度参与星座建设的普天科技、中科星图、中科曙光,以及“星算计划”合作伙伴开普云、软通动力;
- 卫星互联网主线:关注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创意信息(通信模块)、上海瀚讯(卫星通信系统)、南京熊猫(卫星终端);
- 风险提示:人工智能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导致空天计算相关技术研发滞后;行业竞争加剧,卫星制造、算力调度领域企业盈利承压。
4. 关键问题
问题1:空天计算为何能成为“东数西算”的破局关键?其相比传统光纤传输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空天计算成为“东数西算”破局关键的核心原因,是其解决了传统算力调度的供需错配与时延瓶颈两大痛点,相比光纤传输的优势集中在三方面:
- 破解供需错配:“东数西算”面临“东部缺资源、西部缺需求”矛盾,空天计算通过卫星组网突破地理限制,可将西部过剩算力(如新疆、青海的数据中心)通过卫星调度至东部需求端,同时覆盖西部偏远地区的算力需求,实现全国算力资源协同;
- 低时延优势:传统光纤1000公里时延约5ms,6000公里时延超30ms,而低轨卫星(如Starlink V2)长距离传输时延仅18-19ms,可满足金融交易、工业控制等低时延场景需求,弥补光纤在跨区域实时算力调度中的不足;
- 数据处理效率:空天计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如三体计算星座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卫星采集的L0-L4级数据在轨处理,仅回传有效结果,减少70%以上的数据回传量,大幅提升算力利用效率,降低地面算力压力。
问题2:国内“三体计算星座”的建设规划与技术参数如何?其建成后对空天计算产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 三体计算星座的建设规划与技术参数
- 建设规划:分四阶段推进,2025年5月已完成一箭12星首发,2025年底前完成50颗卫星布局,2027年前达100颗规模,远期实现1000P总算力(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 核心技术参数:单星最高算力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100Gbps,12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算力与30TB存储容量,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支持L0-L4级数据在轨处理。
2. 对空天计算产业的影响
- 技术层面:推动星载智算、星间激光通信、低轨星座组网等核心技术成熟,降低空天计算硬件成本(如单星算力密度提升3倍,成本下降40%);
- 产业层面:形成“卫星制造-算力调度-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游卫星零部件(如激光通信模块)、中游算力调度软件、下游行业应用(如遥感数据处理)需求,预计拉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 应用层面:为气象预报、灾害监测、海洋探测等领域提供实时算力支持,例如通过卫星在轨处理气象数据,将预报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
问题3:长期看空天计算算力调度的市场空间如何测算?当前布局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答案:
1. 市场空间测算逻辑与结果
基于“带宽成本+传输能力”的核心假设,长期市场空间测算如下:
- 核心假设:带宽成本参考阿里云0.8元/GB,总带宽容量保守20000GB/s、中性30000GB/s、乐观50000GB/s,10%分配给算力调度,按年3150万秒满负荷传输;
- 测算结果:保守场景504亿元/年、中性场景756亿元/年、乐观场景1260亿元/年,若考虑全球市场,规模可进一步扩大至3000亿元以上。
2. 布局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 技术挑战:星载算力芯片需兼顾低功耗与高性能(当前单星功耗需控制在500W以内,算力密度需达1.5TOPS/W),激光通信模块的稳定性(太空环境对器件寿命影响大)仍需突破;
- 成本挑战:卫星制造成本高(当前单颗计算卫星成本超1亿元),若无法降至5000万元以下,将制约商业化推广;
- 政策与竞争挑战:国际层面,美国Starlink已在轨超6500颗卫星,形成先发优势;国内层面,空天计算相关政策(如频率分配、商业运营许可)尚未完善,可能影响企业布局节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