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读报】20251013:量子信息行业专题报告

量子信息:引领未来全球科技变革之关键力量

【原报告在线阅读和下载】:20251013【MKList.com】量子信息:引领未来全球科技变革之关键力量 | 四海读报

【迅雷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OXJ23RJHhoECPL5FRrVathfA1     提取码:umqb
【夸克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quark.cn/s/fe42cc605010   提取码:j4Vv

image

1. 一段话总结

本报告(中航证券2025年10月10日发布,行业评级增持)指出,量子信息是引领全球科技变革的关键力量,核心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三大领域:量子计算理论算力呈指数级超越电子计算,2022-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CAGR达79.72%(2022年11亿美元→2030年超1000亿美元),当前处于含噪中规模量子(NISQ)时代,超导、离子阱等多技术路线并行;量子通信依托QKD技术实现绝对安全,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78.5亿美元;量子测量突破经典精度极限,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13.27亿美元,2030年将达25.27亿美元。报告强调,国内外政策密集支持(如中国将量子纳入未来产业新赛道),但行业面临技术路径不确定、商业化周期长等风险,建议关注量子全产业链相关标的。


2. 思维导图(mindmap)

image

 


3. 详细总结

一、报告基础信息

项目 内容
报告类型 量子信息行业专题报告
发布机构 中航证券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0日
行业评级 增持
核心分析师 卢正羽(S0640521060001)、闫智(S0640524070001)、周子硕(S0640124110004)
核心观点 量子信息是全球科技变革关键力量,聚焦量子计算、通信、测量三大领域,长期看好产业成长

二、量子信息行业核心框架:三大领域解析

1. 量子计算:理论算力指数级突破,多技术路线并行

  • 核心特性:基于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原理,具备经典计算机无法企及的并行计算能力,理论上可实现对电子计算的指数级加速(如Shor算法可快速破解RSA加密,Grover算法可加速无序数据库搜索)。

  • 技术路线:当前无统一最优路线,主流路线及进展如下:

    技术路线 核心优势 国内代表成果 国际代表成果
    超导量子 操控速度快、集成度高 中科院“祖冲之二号”(176比特)、本源量子“悟空芯”(72比特) IBM Quantum(433比特Sprey处理器)、Rigetti(84比特Ankaa-1)
    离子阱 保真度高、相干时间长 华翊量子37比特离子阱原型机 IonQ(32比特Forte处理器)、Quantinuum
    光量子 室温运行、测控简单 中科大“九章三号”(255光子) Xanadu(216比特Borealis)
    中性原子 比特数量易扩展 中国科大基于自旋交换的量子纠缠 Atom Computing中性原子原型机
  • 发展阶段

    1. 起步期(2016年前):IBM、Google等企业启动研发,完成概念验证。
    2. 变革期(2020-2027年):进入含噪中规模量子(NISQ)时代,专用量子计算机实现核心应用示范(如化学模拟、金融优化)。
    3. 成长期(2028-2033年):向容错量子计算过渡,量子比特数达百万量级,纠错成本降低。
    4. 成熟期(2034年后):全面容错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机协同并存。
  • 市场规模: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约11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76亿美元,2030年超1000亿美元,2022-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79.72%

2. 量子通信:绝对安全通信,产业化初步落地

  • 核心技术:主要分为量子密钥分配(QKD)与量子隐形传态,当前产业化以QKD技术为主(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确保密钥传输绝对安全),二者差异如下:

    对比维度 量子密钥分配(QKD) 量子隐形传态
    核心依据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量子纠缠态
    传输比特类型 经典比特 量子比特
    是否用纠缠
    是否产业化
    代表应用 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量子计算机间通信(研发中)
  • 产业化现状:已进入初步产业化阶段,但需标准化支撑(如密钥管理、网络兼容),国内外代表应用包括:

    • 国内:中国电信“量子密信”、济南-北京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 国外:英国British Telecom量子安全VPN、韩国SK Telecom Galaxy Quantum4量子手机。
  • 市场规模: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预测,2030年全球量子通信市场规模将达78.5亿美元,主要驱动力为金融、政府等领域对高安全通信的需求。

3. 量子测量:突破经典精度,多场景渗透

  • 技术原理:利用量子态(能级跃迁、相干叠加、量子纠缠)实现对物理量(时间、磁场、重力等)的超高精度测量,精度远超经典测量技术。

  • 应用场景:覆盖国防军工(量子雷达)、能源地质(资源勘探)、生物医疗(精准成像)、航空航天(量子陀螺仪)、环境监测(量子磁力计)等领域。

  • 市场规模与结构

    • 规模:据ICV TA&K数据,2022年全球量子精密测量市场规模达13.27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25.27亿美元,增长主要来自量子时钟、磁力计的需求释放。
    • 结构:2022年细分市场中,量子时钟占比41%(最高),量子磁力计占比34%,量子重力仪及其他占比25%。
  • 核心组件:包括激光器(Toptica、Photodigm)、单光子探测器(Teledyne e2V)、低温系统(Bluefors)、真空系统(Varian)等,上游供应链依赖高端元器件。

三、政策环境与国际竞争

1. 国内政策:顶层设计+地方支持,纳入未来产业

  • 国家层面: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025年多地出台专项政策,如某区域计划2026年前投入超3000万元支持量子技术研发。
  • 地方层面:2025年北京、上海、合肥等量子产业聚集区推出政策,包括资金补贴(如单项目最高1000万元)、产线建设支持(如推动量子芯片量产)、应用场景试点(如金融量子模拟)。

2. 国际政策:全球竞速,美欧领跑投入

  • 美国:2013年启动“国家量子计划”(2012-2030年),2025年加大对量子计算、通信的研发拨款。
  • 欧盟:2018年推出“量子旗舰计划”,预算超10亿欧元,聚焦量子安全、模拟等方向。
  • 日本:2025年发布量子技术路线图,目标2030年前实现量子计算机商用。

3. 竞争格局:中美主导,技术封锁加剧

  • 中国:在光量子、超导路线上领先(如“九章三号”“祖冲之二号”),但2024年5月有22家国内量子科技机构(含10家中电科单位、4家中科院所)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核心硬件(如高端稀释制冷机)进口受限。
  • 美国:在离子阱、中性原子路线领先(如IonQ、QuEra),企业(IBM、Google)主导产业链上游。

四、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1. 核心投资标的(2025年10月10日数据)

公司代码 公司名称 收盘价(元) 总市值(亿元) 2024年营业总收入(亿元) 2024年净利润(亿元)
688027.SH 国盾量子 360.01 370.31 2.53 -0.32
688622.SH 中科曙光 114.20 80.47 2.03 -0.46
300520.SZ 科大国创 25.49 74.44 19.00 -0.08
000555.SZ 神州信息 13.64 133.10 100.03 -5.24
002268.SZ 卫士通 17.51 148.07 24.67 1.58

2. 风险提示

  • 技术风险:技术路线不确定(无统一最优路线),量子纠错、相干时间等核心瓶颈突破不及预期。
  • 商业化风险:产业化周期漫长(预计10年以上),下游需求(如企业量子计算采购)与支付意愿不确定。
  • 供应链风险:核心硬件(稀释制冷机、单光子探测器)、材料依赖进口,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供应链脆弱。
  • 人才风险:全球量子人才短缺(尤其量子算法、测控工程师),人才竞争白热化。

五、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1. 技术融合:量子计算与AI结合(如量子机器学习),量子通信与经典网络兼容(如量子-经典混合加密)。
  2. 应用深化:量子计算优先在金融(投资组合优化)、医药(分子模拟)、化工(催化剂研发)落地;量子测量向消费电子渗透(如手机量子传感器)。
  3. 生态完善:量子云平台(Q-IaaS/PaaS/SaaS)普及(如IBM Quantum、本源量子云),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行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如QKD密钥管理标准)。

4. 关键问题

问题1:量子计算当前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核心特征与技术目标是什么?不同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如何?

答案:量子计算当前处于含噪中规模量子(NISQ)时代(2020-2027年),行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核心特征与目标及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如下:

  • 发展阶段划分

    1. 起步期(2016年前):核心特征是企业(IBM、Google)启动研发,完成概念验证;技术目标是实现少量量子比特(<50比特)的基础操控。
    2. 变革期(2020-2027年,当前阶段):核心特征是进入NISQ时代,专用量子计算机实现核心应用示范;技术目标是量子比特数达100-1000比特,降低门操作错误率(<0.1%),落地化学模拟、金融优化等场景。
    3. 成长期(2028-2033年):核心特征是向容错量子计算过渡,产业链细化;技术目标是量子比特数达百万量级,纠错成本大幅降低,实现通用量子计算雏形。
    4. 成熟期(2034年后):核心特征是全面容错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机协同;技术目标是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如大规模量子模拟),形成成熟商业模式。
  • 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 超导量子:中国(中科院176比特、本源量子72比特)、美国(IBM 433比特、Rigetti 84比特)领先,优势是操控速度快、集成度高,适合大规模量产。
    • 离子阱:美国(IonQ 32比特、Quantinuum)、中国(华翊量子37比特)领先,优势是保真度高(>99.9%)、相干时间长,适合高精度计算。
    • 光量子:中国(中科大255光子“九章三号”)全球领先,优势是室温运行、抗干扰强,适合通信-计算融合场景。
    • 中性原子:美国(Atom Computing、QuEra)领先,优势是比特数量易扩展(可达数千比特),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

问题2:量子通信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当前产业化进展如何?与传统通信相比,其“绝对安全”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量子通信的核心技术是量子密钥分配(QKD),当前已初步产业化,其“绝对安全”源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具体如下:

  • 核心技术与产业化进展

    1. 核心技术:量子通信主要包括QKD与量子隐形传态,当前产业化以QKD为主(量子隐形传态仍处研发阶段)。QKD通过量子态(如单光子偏振态)传输密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确保密钥不被窃取——任何窃听行为都会改变量子态,被通信双方即时察觉。

    2. 产业化进展:已实现初步落地,国内外有多个商用案例:

      • 国内:中国电信推出“量子密信”APP,建成济南-北京、合肥-上海等量子保密通信干线,服务金融、政府等领域。
      • 国外:英国British Telecom部署量子安全VPN,韩国SK Telecom推出Galaxy Quantum4量子手机(内置QKD芯片,保障通话安全)。
      • 瓶颈: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如密钥管理、跨网络兼容),成本较高(单套QKD设备超千万元),尚未大规模普及。
  • “绝对安全”的原理:传统通信依赖数学加密(如RSA),理论上可被量子计算机破解;而QKD基于量子力学原理:

    1.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无法精确复制一个未知的量子态,窃听者无法在不改变量子态的情况下窃取密钥。
    2. 量子态叠加:量子比特可处于“0”和“1”的叠加态,窃听会破坏叠加态,导致通信双方检测到误码率上升,即时终止通信并重新生成密钥,从物理层面杜绝窃听可能。

问题3:量子测量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当前市场规模与细分结构如何?主要应用场景及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有哪些?

答案:量子测量的核心优势是突破经典测量精度极限,当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应用场景广泛,对上游核心组件产业链带动显著,具体如下:

  • 核心优势:基于量子态(能级跃迁、量子纠缠、相干叠加)实现测量,精度较经典技术提升1-3个数量级:

    • 时间测量:量子时钟精度达10^-18量级(相当于1亿年误差<1秒),远超经典原子钟。
    • 磁场测量:量子磁力计精度达10^-15 T(特斯拉),可探测人体心脏磁场、地下矿产磁场。
    • 重力测量:量子重力仪精度达10^-9 m/s²,可用于地质勘探、油气资源定位。
  • 市场规模与细分结构

    1. 市场规模:据ICV TA&K数据,2022年全球量子精密测量市场规模达13.27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25.27亿美元,2022-2030年CAGR约8%,增长动力来自国防、能源、医疗需求。
    2. 细分结构:2022年市场中,量子时钟占比41%(最大细分领域,用于航空航天、通信同步),量子磁力计占比34%(用于医疗成像、资源勘探),量子重力仪及其他占比25%(用于地质监测、国防军工)。
  • 应用场景与产业链带动

    1. 主要应用场景

      • 国防军工:量子雷达(探测隐身目标)、量子陀螺仪(高精度导航)。
      • 能源地质:量子重力仪(油气/矿产勘探)、量子磁力计(地下管线定位)。
      • 生物医疗:量子磁力计(脑磁图成像)、量子传感器(精准肿瘤检测)。
      • 航空航天:量子时钟(卫星导航同步)、量子加速度计(航天器姿态控制)。
    2. 产业链带动:量子测量带动上游核心组件需求,包括:

      • 光学组件:激光器(Toptica、Photodigm)、单光子探测器(Teledyne e2V)。
      • 环境保障:稀释制冷机(Bluefors)、真空系统(Varian)、磁屏蔽设备(SCONIEL)。
      • 电子元器件:高精度微波源(Keysight)、信号处理芯片(ADI),推动高端元器件国产化替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本文“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作者!
点赞11打赏作者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