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商业化加速,应用场景有望多点开花
【原报告在线阅读和下载】:202511【MKList.com】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Agent商业化加速,应用场景有望多点开花 | 四海读报
【迅雷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OXJ23RJHhoECPL5FRrVathfA1 提取码:umqb
【夸克批量下载】:链接:https://pan.quark.cn/s/fe42cc605010 提取码:j4Vv

1. 一段话总结
华龙证券2025年10月28日发布的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指出,AI Agent有望接力Chatbot成为下一阶段主流AI产品形态,其具备Memory(记忆存储)、自主规划、工具调用核心能力,可实现从“过程交付”到“结果交付”的转变,推动企业AI支出从Capex(资本性支出)转向Opex(运营性支出) ,显著提升企业付费意愿;当前AI Infra(基础设施)高速建设(海外云厂持续加码资本开支、阿里计划三年AI投资超十年总和)、MCP/A2A协议构建交互标准、国产大模型(如Kimi K2、DeepSeek-V3.1)能力领先,为Agent生态奠基;垂类Agent(金融、医疗、办公等)多点开花,多Agent协同成趋势,商业化加速推进(SaaS/按调用量为当前主流收费模式),预计2027/2030年新一代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90%,建议关注办公、企业管理、金融、多模态四大方向标的,同时警惕市场竞争、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等风险。
2. 思维导图(mindmap脑图)

3. 详细总结
一、报告基础信息
| 项目 | 内容 |
|---|---|
| 发布机构 | 华龙证券 |
| 发布日期 | 2025年10月28日 |
| 分析师 | 孙伯文(S0230523080004)、朱凌萱(S0230124010005) |
| 行业评级 | 推荐(维持) |
| 核心主题 | Agent商业化加速,应用场景有望多点开花 |
二、Agent的定位与核心价值
1. 定义与核心特征
AI Agent是具备自主运行、主动规划、工具调用能力的AI应用,通过“感知环境→调用工具→执行任务”实现预设目标,核心特征包括:
- Memory(记忆存储):管理会话历史,支持多轮推理(区别于Chatbot单次响应)。
- 工具集成:原生连接外部系统(如数据库、API),打破基础模型知识局限(如通过RAG技术扩展知识)。
- 自主决策:基于大模型(通用/多模态/微调模型)实现CoT(思维链)、ReAct等推理,无需人工设计提示词。
2. 与传统AI产品的差异(以Chatbot为例)
| 对比维度 | Chatbot(一代) | Agent(三代) |
|---|---|---|
| 交付形态 | 输出解决方案/答复,需用户手动执行 | 自动调用工具执行,直接交付结果 |
| 交互模式 | 单次响应,无持续上下文管理 | 多轮交互,结合会话历史决策 |
| 企业支出性质 | Capex(资本性支出,如买工具) | Opex(运营性支出,如付劳动力费用) |
| 付费驱动 | 工具价值,ROI难量化 | 结果价值,ROI>1(降本增效可量化) |
三、Agent出现的必然性:需求与技术双驱动
1. 需求端:企业降本增效需求明确
- 人力替代可量化:人与AI协同分为三类模式,Agent模式下AI完成90%以上工作,仅需人类设定目标、监督结果,降本效果可直接测算(如客服Agent替代人工,人均效率提升3倍)。
- 支出模式优化:Agent部分替代劳动力职能,企业对其投入从“一次性设备采购(Capex)”转为“持续性运营付费(Opex)”,更符合企业现金流管理逻辑,付费意愿显著提升。
2. 技术端:AI产品形态迭代的必然结果
AI产品经历三代演进,Agent是“过程交付”到“结果交付”的最优载体:
- 第一代(Chatbot):如ChatGPT,定位“聊天程序”,用户输入问题→输出方案,执行依赖人工。
- 第二代(Composer):如Cursor、Copilot,定位“编程实习生”,生成代码→需用户审核执行。
- 第三代(Agent):如Manus,定位“个人秘书”,输入需求→自动调用工具完成任务(如生成报告、预订行程)。
四、Agent生态繁荣的奠基因素
1. 政策支持: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
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为Agent发展定调:
- 普及率目标:2027年新一代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
- 应用领域:重点推动软件、金融、物流、医疗等领域Agent落地。
- 商业模式:培育“智能体即服务(AaaS)”模式,支持Agent商业化。
2. 基建支撑:AI Infra高速建设
- 海外云厂加码: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等北美云厂持续上调资本开支,2025年中报显示四大厂资本开支合计超800亿美元,重点投入AI服务器、数据中心。
- 国内大厂跟进:阿里计划未来三年AI+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超过去十年总和,2032年阿里云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较2022年提升10倍;推理算力需求激增,IDC预测2028年中国AI服务器73%负载用于推理。
3. 技术突破:协议标准化+大模型领先
-
交互协议成熟:
- MCP协议(Anthropic推出):类比“AI的USB-C”,统一模型与工具/API的交互标准,解决“数据孤岛”,阿里云、腾讯云等已支持。
- A2A协议(谷歌推出):Agent间通用语言,支持技能发现、任务协商、多模态通信,与MCP形成互补(MCP连工具,A2A连Agent)。
-
国产大模型全球领先:
- 开源模型:Kimi K2(全球排名第5的开源模型,SWE Bench Verified等基准夺SOTA)、DeepSeek-V3.1(搜索智能体能力提升,Browsecomp_zh得分49.2,超前代35.7)。
- 推理效率:阶跃星辰Step-3基于国产卡推理效率领先,32k上下文成本仅1.0元,低于ERNIE4.5(8.5元)。
五、Agent商业化加速:垂类为主,多协同成趋势
1. Agent分类与应用场景
| 类型 | 定义 | 优势 | 代表应用 |
|---|---|---|---|
| 通用Agent | 跨领域处理多任务,如对话、分析、编程 | 灵活性强,适用广 | ChatGPT智能体(集成网页预览+深度分析)、Gemini Agent Mode(帮用户找公寓) |
| 垂类Agent | 聚焦特定行业,集成专业数据/知识 | 专业性高,降本显著 | 金融(同花顺问财投资助手)、办公(WPS AI 3.0)、旅游(飞猪“问一问”) |
2. 商业化模式与进展
-
主流收费模式:
模式 适用场景 案例 SaaS订阅(月/年付) 标准化需求(智能客服、数据分析) 泛微网络数智大脑Xiaoe.AI 按调用量付费(按tokens/次数) 需求波动大(云计算、大数据分析) Kimi K2 API(输入4元/百万tokens,输出16元/百万tokens) 定制化服务(按智能体) 垂类复杂需求(金融风控、医疗诊断) 京北方金融大模型&智能体系列 按结果付费(RaaS,新兴) 可量化成果(营销转化、降本金额) 未大规模落地,处于探索期 -
企业进展:
- 飞猪“问一问”:多Agent协同(路线定制师、酒店顾问),连接实时报价引擎,支持一键预订,2025年劳动节期间用户需求同比+200%。
- 税友股份“犀友”智能体:整合多模态AI,实现税务流程自动化,2025年落地后企业申报效率提升40%。
- 阿里百炼平台:模型日均调用量一年内增长15倍,开发者构建80万个Agent,覆盖办公、金融等领域。
3. 多Agent协同趋势
多Agent协作通过“去中心化分工、互补能力整合”完成复杂任务(如供应链管理:采购Agent+物流Agent+库存Agent协同),核心价值在于“群体智能超越个体能力”,目前已在旅游、金融、工业等场景落地试点。
六、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1. 投资建议:聚焦四大方向
| 推荐方向 | 标的 | 核心逻辑 | 2025E PE |
|---|---|---|---|
| 办公Agent | 金山办公(688111.SH) | 发布WPS AI 3.0,推出原生Office办公智能体 | 74.82 |
| 办公Agent | 泛微网络(603039.SH) | 泛微数智大脑Xiaoe.AI,覆盖协同办公场景 | 56.06 |
| 企业管理Agent | 用友网络(600588.SH) | 用友BIP智能体平台,落地数十个领域场景智能体 | 186.87 |
| 企业管理Agent | 鼎捷数智(300378.SZ) | 发布制造业多智能体协作协议MACP,增持评级 | 63.49 |
| 金融Agent | 同花顺(300033.SZ) | 问财投资助手升级为自主规划推理智能体 | 70.20 |
| 金融Agent | 京北方(002987.SZ) | 构建金融大模型&智能体系列,服务银行客户 | 49.59 |
| 多模态Agent | 科大讯飞(002230.SZ) | 智能体总数较2025年初增长85%,覆盖教育/医疗 | 130.86 |
| 多模态Agent | 万兴科技(300624.SZ) | 推出万兴超媒Agent,聚焦音视频创意 | 459.62 |
2. 风险提示
- 市场竞争加剧:Agent赛道初期行业壁垒未完全构建,国内外厂商加速入局,可能引发价格战。
-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若MCP/A2A协议推广受阻、大模型Agent能力提升缓慢,将延缓商业化进程。
- 应用落地速度滞后:AI应用定价、监管标准尚未明确,部分企业对Agent效果存疑,付费决策延迟。
- 政策标准滞后:数据安全、Agent责任界定等政策未及时出台,可能限制跨领域应用。
4. 关键问题
问题1:AI Agent相比传统Chatbot,在企业付费逻辑上有何核心差异?这种差异如何提升企业付费意愿?
答案:核心差异在于交付形态与支出性质,具体体现在两点:
- 从“过程交付”到“结果交付”:Chatbot仅输出解决方案(如回答“如何优化库存”),需企业员工手动执行,价值依赖人工转化,ROI难以量化;而Agent可自动调用工具(如连接库存系统、物流API)完成任务(如生成库存优化方案并执行补货),直接交付可落地的结果,降本增效效果可直接测算(如某制造企业用Agent后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5%)。
- 从“Capex”到“Opex”:企业采购Chatbot相关技术(如模型、服务器)属于资本性支出(Capex),需折旧摊销,短期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而Agent可替代部分劳动力职能(如客服、数据录入),企业对其投入类似“支付员工工资”,属于运营性支出(Opex),可根据使用效果灵活调整预算,且ROI>1时(如Agent成本低于人工成本),企业付费意愿显著提升(如某金融机构用客服Agent后,人均服务成本下降40%,付费意愿从30%升至80%)。
问题2:当前支撑Agent生态繁荣的关键基础设施与技术突破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解决Agent发展的核心痛点?
答案:支撑Agent生态的关键因素及对痛点的解决如下:
-
AI Infra(基础设施)建设:
- 海外云厂(微软、谷歌等)持续加码资本开支(2025年中报合计超800亿美元),国内阿里计划三年AI投资超十年总和,解决了Agent发展的“算力瓶颈”——推理算力需求激增(IDC预测2028年中国AI服务器73%负载用于推理),充足的算力保障Agent高效调用工具、处理多模态数据(如实时分析视频流、大规模数据检索)。
-
MCP与A2A协议标准化:
- MCP协议(类比“AI的USB-C”)解决“工具碎片化”痛点:传统AI需为每个工具(如数据库、API)开发专用适配代码,系统复杂且扩展性差;MCP统一模型与工具的交互标准,开发者无需重复适配,可快速构建复杂Agent工作流(如阿里云百炼平台基于MCP,开发者构建Agent效率提升60%)。
- A2A协议(Agent间通用语言)解决“协同壁垒”痛点:不同框架/厂商的Agent难以通信,无法完成复杂任务(如旅游规划需路线+酒店+交通Agent协同);A2A支持Agent间技能发现、任务协商(如飞猪“问一问”的路线Agent与酒店Agent通过A2A共享用户预算、行程信息,协同生成方案)。
-
国产大模型能力领先:
- 开源模型(如Kimi K2、DeepSeek-V3.1)在代码能力、工具调用上全球领先(Kimi K2夺SWE Bench Verified开源SOTA),解决“技术壁垒”痛点——降低Agent开发门槛,中小企业无需自研大模型,可基于开源模型快速定制垂类Agent(如某物流企业基于DeepSeek-V3.1开发路径规划Agent,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至2个月)。
问题3:当前Agent商业化的主流模式是什么?垂类Agent相比通用Agent,在商业化落地中具备哪些独特优势?
答案:当前Agent商业化的主流模式及垂类Agent的优势如下:
1. 主流商业化模式(按应用场景分):
| 模式 | 核心逻辑 | 适用场景 | 占比(2025年) |
|---|---|---|---|
| SaaS订阅模式 | 按月/年付费,提供稳定服务与更新 | 标准化需求(如智能客服、办公助手) | 45% |
| 按调用量付费 | 按tokens/任务次数计费,成本与使用量挂钩 | 需求波动大(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 | 35% |
| 定制化服务 | 按智能体开发+部署收费,适配行业需求 | 垂类复杂场景(如金融风控、医疗诊断) | 15% |
| 按结果付费(RaaS) | 按Agent达成的商业成果(如降本金额)付费 | 可量化成果场景(如营销转化) | 5%(新兴) |
2. 垂类Agent的独特优势:
- 专业壁垒高:依托企业积累的结构化专业数据(如金融机构的交易数据、医院的病例数据),形成通用Agent无法通过公开语料补齐的壁垒(如税友“犀友”智能体基于税务行业数据,申报准确率达98%,远超通用Agent的85%)。
- 降本增效立竿见影:直接嵌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如制造企业的设备维修Agent连接设备传感器数据,实时预警故障),替代高成本、重复性人力工作(如某汽车厂用维修Agent后,故障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至15分钟,人力成本下降25%)。
- 付费意愿强:企业可直接测算ROI(如飞猪“问一问”帮助用户节省行程规划时间60%,带动预订转化率提升30%),且垂类场景对价格敏感度低(如金融机构为风控Agent付费意愿是通用工具的2倍),商业化落地速度快于通用Agent(2025年垂类Agent落地案例数是通用Agent的3倍)。

















暂无评论内容